去年 5 月,我在 MakerDAO 上抵押了一些 ETH 鑄造 DAI。
結果那天晚上 ETH 暴跌 15%,我的倉位被清算了,損失了 30% 的抵押物。
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:超額抵押穩定幣的「清算風險」,是個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嗎?
直到最近看到 River 的 satUSD,我才明白:原來「零清算」還能這麼玩。
那個讓我崩潰的清算經歷
說實話,那次清算給我的教訓太深刻了。
我抵押了 10 個 ETH,鑄造了 15000 DAI,抵押率 150%。
按理說很安全了吧?
結果那天晚上,ETH 從 2000 美金跌到 1700,我的抵押率瞬間降到 127%。
系統直接清算了我,還收了 13% 的清算罰金。
我當時就在想:這 tm 哪裡是「去中心化金融」,這是「去中心化割肉」。
satUSD 的「零清算」:那個讓我困惑的概念
當我第一次聽說 satUSD 的「零清算風險」時,我的第一反應是:
扯淡吧?超額抵押穩定幣怎麼可能零清算?
但當我深入研究了 River 的設計之後,我才明白:
「零清算風險」不是「永遠不清算」,而是「用戶不會被強制清算」。
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。
River 的三重防護:那個讓我「啊哈」的設計
當我看到 River 的風險管理機制時,腦子裏突然閃過一個念頭:
這才是穩定幣該有的設計啊!
1. 風險分層結構(Omni-CDP)
抵押資產留在原生鏈,satUSD 在目標鏈鑄造。
當市場波動時,系統優先通過跨鏈再平衡和儲備池緩衝來吸收壓力。
這就是把「清算」從「第一反應」變成「最後保險」。
2. 收益覆蓋機制
River 的 Vault 收益和協議收入,一部分會注入風險準備金。
這筆錢在極端行情下用作安全墊,用來減輕清算規模或延緩觸發時機。
這就是用「收益」對沖「風險」。
3. 系統級清算 vs 用戶級清算
即使 BTC/ETH 暴跌 40%-50%,系統層面會通過內部清算模塊或保險儲備介入,先消化損失、再平衡抵押比。
但用戶不會因為價格短時波動被強平、資產被掃光。
這就是從「被動防禦」到「主動吸收」的轉變。
那次暴跌的實戰檢驗
寫到這裡,我又想起前幾天的市場插針。
BTC 瞬間跌超 8%,ETH 跌破關鍵支撐。
我當時第一反應是:satUSD 要脫錨了吧?
結果去看了一下數據:
River 抵押比依舊保持在 140% 以上
satUSD 沒脫錨
沒有觸發批量清算
這說明 River 的再平衡邏輯,在實際環境下是跑通的。
我的判斷
說實話,看完 satUSD 的設計之後,我對超額抵押穩定幣的信心提升了好幾個檔次。
以前我覺得超額抵押穩定幣的「清算風險」是無解的,但 satUSD 讓我看到:問題不是清算本身,而是誰來承擔清算風險。
MakerDAO 讓用戶承擔清算風險,所以用戶會被強平、資產會被掃光。
satUSD 讓系統承擔清算風險,所以用戶不會被強平,系統通過收益和儲備金來緩衝。
這就是從「用戶買單」到「系統買單」的轉變。
而這個轉變,可能會重新定義超額抵押穩定幣的遊戲規則。
寫完這篇文章,我突然很想去試試用 satUSD。
因為我意識到,我可能一直在用「MakerDAO 的思維」理解穩定幣。
是時候換個思路了。
零清算,不是夢。
#River @River4fun @RiverdotInc #4FUN $satUSD
查看原文4.23萬
5
本頁面內容由第三方提供。除非另有說明,OKX 不是所引用文章的作者,也不對此類材料主張任何版權。該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代表 OKX 觀點,不作為任何形式的認可,也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或購買或出售數字資產的招攬。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摘要或其他信息的情況下,此類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能不準確或不一致。請閱讀鏈接文章,瞭解更多詳情和信息。OKX 不對第三方網站上的內容負責。包含穩定幣、NFTs 等在內的數字資產涉及較高程度的風險,其價值可能會產生較大波動。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,仔細考慮交易或持有數字資產是否適合您。